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維護室內空氣品質篇-清除居家黴菌有撇步

:::
其他
95-12-26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檢驗所 ]

您曾對住家環境容易孳生黴菌而困擾嗎?沒關係,環保署將教您一些自我檢查及清除黴菌的撇步,以有效維護居家室內空氣之品質。根據美國與澳洲研究顯示,長期處在黴菌孳生的環境下,大約3~5%人口可能會罹患過敏性鼻炎症狀,例如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或紅眼、起疹子、發熱等,嚴重者甚至引發氣喘,其哮喘罹病率及死亡率較過去十年高出甚多,且明顯分布在大都會及其近郊,並隨著氣候的改變而有加劇現象。我國目前雖尚無相關深入研究資料可予佐證,但都會區人口集中,居民多擠在公寓、大廈裡,密不通風,黴菌可能大量繁殖,甚至產生霉味,勢將影響我們的居家環境品質,甚者危及健康。因此環保署特別提供「居家自我檢視及清除黴菌之簡易DIY步驟」(如附件),供民眾參考,並建議居家環境於梅雨季節、颱風過後及地區淹水時,除應注意住家整潔外,更要保持通風、乾爽,以減少環境微生物孳生。

環保署表示,國人平均每天約90%的時間處於室內的環境中,室內空氣品質之良窳,直接影響人體健康。為有效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環保署已於94年12月30日公告「室內空氣品質建議值」,其中規定一般公共場所及辦公大樓內細菌、真菌之最高建議值為1,000 CFU/m3(菌落數/立方公尺)。在環保署環境檢驗所最近的幾個實際檢測案例中發現,國內年平均相對濕度高達80%以上,導致細菌及真菌容易孳生繁殖,儘管大部分檢測結果還算符合規定,但比起其他國家而言,卻有偏高之趨勢。有些民眾可能不是很清楚,該建議值之單位術語及如何檢測,因此環保署環境檢驗所解釋說,就是在室內利用特殊空氣採樣器材,於單位時間內抽取定量空氣,然後培養、觀察菌類成長,並計算其菌落形成的個數,因此可以簡單的將之定義為每立方公尺空氣中有幾個菌落形成數,如超過1000個即超出建議值。

事實上,沒有空氣採樣器材也不打緊,如果民眾在住家要自行檢測,用目測或嗅覺即可找到黴菌孳生源。環保署環境檢驗所表示,所謂黴斑就是真菌的菌絲、孢子或其他繁殖器官生長而成的污斑。假設以生長速度中等的菌絲為例,每分鐘約生長1/8000吋,細胞在30分鐘可分裂產生另一分枝菌絲,如此不斷重覆分裂生長24小時後,將成長新菌絲約長達200公尺。因此微生物學界盛傳一則趣聞說:「有人在熱帶雨林過夜,第二天睜眼一看,發現皮鞋上長滿了黴斑」。所以居家牆壁、浴室、磁磚隙縫、傢俱、冰箱襯墊等地方,如果發現錢幣般大小的黴斑,雖然沒有立即危害,亦應在48小時內儘速予以清除,否則日積月累形成各種形狀之黴斑污漬,當面積超過60平方公分(約中型碗盤大小)時,就有可能危害人體健康。

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潮濕,極適合微生物生長,因此空氣中經常佈滿著源自植物表面所產生的真菌胞子和細菌。當氣流擾動時,空氣中的真菌胞子可能就會隨著氣流自戶外吹進室內,而孳生於建築物的通風或空調系統中。尤其是附著於空調系統的濾網,若不定期清洗或更換,此時附生於表面的微生物,又將隨循環空氣流至建築物內任何角落,而凝結滋長形成黴斑。這些黴菌粒徑約在3 微米(μm)左右,特別容易沈積於人體肺泡區,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所以環保署籲請民眾應經常檢視自家環境是否已遭黴菌入侵,如發現黴斑形成時,可以配戴N-95口罩、手套、及護目鏡,使用如酒精、漂白水等居家常用之消菌劑,將黴斑清除並保持乾燥。如仍有不清楚的地方,民眾可參考該署提供之簡易DIY步驟自我檢查及清除。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