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環保署澄清健康風險評估的方法論討論會不是環評審查會

:::
環境影響評估
100-03-2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綜計處 ]

媒體報導環保署3月24日召開「國光石化營運造成PM2.5與健康及能見度之影響」及「國光石化營運將比六輕石化營運致癌死亡人數多150%」二篇報告的公開討論會,並非國光石化的環評審查會議,相關誤解環保署說明如下:

3月24日環保署本於職權召開之公開討論會,主要係以國光石化開發案為例,討論健康風險評估的方法論,其結果將適用於所有進行中及未來的環評案件。會議邀請論述及觀點相左的學者專家們與會,雖開放給一般關心此一議題的民眾、團體旁聽,因屬學術之專業討論,故未開放旁聽者發言。旁聽者聆聽不同觀點論述之意見,對健康風險評估的方法論及事實釐清可以有進一步的瞭解,但對國光石化環評審查之意見,仍可循國光石化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之公眾參與機制表達。國光石化大城工業區環評審查自送件迄今長達一年多,已召開20餘次審查會議,該署已提供許多公眾參與機制供民眾、團體參與環評審查,曾參與環評審查會議旁聽及表達意見的人數經統計已近300百人。

環保署說明因本次討論會議屬學術專業之討論,所以該署邀請與議題相關之空污擴散、流行病學及健康風險評估專長的專家學者參加討論,醫界學者未具上述專長之學經歷者,並未邀請參加。環保署表示已於會議召開前,徵詢莊秉潔教授是否有具上述專長之建議人選,但莊教授並未推薦。

環保署表示健康風險評估方法論適用的討論不限於國光石化,也將影響其他開發案件的環評方法與健康風險係數的選擇,因莊秉潔教授的報告在網路上已廣為流傳,也引起方法論及數據正確性的討論,有需要加以清楚說明,莊秉潔教授也認為「的確方法論上是有必要進一步釐清」,環保署召開會議公開討論並非介入學術的言論自由,係釐清環評審查過程所用評估方法相關的科學與事實爭議,使環評作業有一致的規則可資遵循。

24日國光石化健康風險方法論的會議,經與會專家5小時的討論,相信對健康風險評估方法論的釐清有實質的助益,但因尚未完成討論,環保署表示將儘速再擇期召開延續會議。參與本次會議的劉建國立法委員於會議最後亦肯定環保署的做法及會議召開之必要,環保署則再次強調環境影響評估過程中釐清事實之重要性。

會中旁聽人士關心是否參照美國制定PM2.5細懸浮微粒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問題。在國人平均壽命年年增加的情形下,改善環境空氣中PM2.5細懸浮微粒的濃度,可以讓國人平均壽命增加更多,相關標準環保署已經在積極研訂中。但歐美流行病學者研究PM2.5的健康影響,所獲結論為PM2.5的健康影響與PM2.5濃度呈直線關係,濃度愈低健康影響隨濃度降低比例減少,但沒有發現濃度閾值,也就是說即使PM2.5的濃度極接近零,還是有些微的影響。

有濃度閾值的汙染物,無論如何濃度要改善到閾值以下才可以接受。沒有濃度閾值的汙染物,到底要改善到多少才是可以被接受的濃度,變成了大問題。因為要改善到濃度完全降到零,可能要付出整體社會無法付得起的天價。因此沒有濃度閾值的汙染物要設定改善到一個不是零的濃度目標,牽涉到改善的社會整體成本效益及社會願意為他付出多少的意願問題,這結果會因國家的不同而不同。

另一方面PM2.5細懸浮微粒的排放來源極為眾多,特別是車輛,幾乎是人人有關,使問題更為複雜。美國在設定改善目標過程,即有熱烈討論及數度變更目標值。我國目標設定固然是要參考美國的目標值,也要明確規劃出不同目標值下被要求降低排放量的管制對象與數量,並估計出我國因此要付出的社會整體成本,來找出社會整體付得起,且逐漸改善的漸進管制策略。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