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媒體報導「微塑膠吃下肚、環署首次調查」環保署回應說明

:::
環境檢測
107-09-26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檢所]

針對25日環保署發布之微型塑膠調查結果,其分析方法及風險評估,環保署再次說明如下:

本次微型塑膠調查方法是採用更嚴謹的採樣及過濾方法:使用更小的孔徑進行過濾水樣,相較於Orb media之濾膜應會檢出更多之塑膠纖維,檢測結果如附表1。

此外,微型塑膠可能造成之風險部分,依據聯合國2017年之魚類及水產品中微型塑膠(Microplastics in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報告,文中說明目前評估結果顯示海鮮含有微型塑膠對於人體健康風險不高,因此,綜整微型塑膠可能的危害風險與海鮮的營養價值評估,仍鼓勵攝食海鮮。本署會持續關注國際對於此議題之發展,作為未來國內進行海洋塑型塑膠相關危害風險評估之參考。

環保署本次公布的微形塑膠調查,是延續今年二月與公民團體協力公布之「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中背景調查工作之一環。至於整體行動方案,基於塑膠微粒來源為遭棄置於環境之塑膠垃圾經長期陽光等作用「脆化分解破碎」而成,故本次重點在強調塑膠垃圾的「源頭減量」(ex:2030年前逐步禁限用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吸管等一次性塑膠製品)、「預防與移除」(ex:跨部會強化河川、大排等水體水面垃圾清理攔除、加強陸源、海岸及海底垃圾清理)、「研究調查」(ex: 環保署本次針對臺灣海域、沙灘及飲水中所含塑膠微粒進行相關採樣、調查,以及公民團體協力建立海岸快篩、完備ICC監測)及「擴大合作參與」(ex:強化海灘清潔民間及企業認養等多元合作、推動5年成立5,000艘之環保艦隊攜回漁船廢棄物及海上漂流物、與環保團體合作調查臺灣海岸垃圾組成及分布),總計4大面向共34項未來行動,期望逐步恢復海洋與整體環境,力行於源頭「減量」及「清理」塑膠垃圾,守護民眾健康。

國際上因為塑膠污染的問題,各國皆積極尋找解決方案。環保署也自106年以來,延續聯合國世界海洋日的概念,接連以「我們的海洋,我們的未來」"Our Oceans, Our Future"及打敗塑膠污染(Prevent Plastics Pollution)為主題宣導塑膠污染「源頭減量」的重要性。本次環保署公布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中微型塑膠含量調查結果,研究結果極具參考價值,後續將向源頭減量之利害關係人溝通,期望由跨領域的合作,有效減少台灣海洋廢棄物。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