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控制水庫優養 研究應用生態工法

:::
其他
94-11-18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水保處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在本(94)年11月17日辦理「應用生態工法控制水庫優養研討會」。將過去研究一年,日本、美國等先進國家應用生態工法控制水庫優養化的策略與技術,引進國內分享,並就國內水庫控制優養化技術提出研究建議,歡迎各界踴躍參加。

環保署說,日本的湖泊水庫水質,自1974年至1983年間幾無改善。1984年7月日本環境廳通過「湖沼水質保護特別措置法」,訂定水質保護基本目標與計畫,除加嚴管制集水區的污染排放等源頭管制措施外,並依據都市、農地及山林地的土地類型,規劃實施生態工法水質控制方法。環保署進一步說,例如日本渡良瀨水庫是一座飲用水源水庫,1990年開始發生藍藻增殖,引起臭味。經檢討採用「植生淨化法」,完成40公頃漫地流的蘆葦淨化設施,總磷的去除率約為26.7﹪。琵琶湖夢行動計畫,在市區雨水收集管下游處,設置初期雨水截流設施及沉澱池,再利用植生淨化處理暴雨逕流,評估對總磷有70﹪,總氮有55﹪的去除效率;對於山林地的污染,則採用源頭(森林)管理策略,如林間植草及恢復林地植被等方法。

美國為了減輕非點源污染對於水質的危害,採用了天然溼地或人工溼地,攔截緩衝污染物直接進入水體,並利用植物、土壤與微生物的天然機制移除污染物。另一方面,也利用陸地及水體間的植生生態系,復育濱水區緩衝帶,利用植物攝取及脫硝作用去除硝酸鹽。環保署說,目前水庫集水區管理機關眾多,國外採行的各種方法可以作為各權責機關的參考。

環保署表示,國內水庫集水區已有利用生態工法去除氮、磷等營養鹽的案例,例如環保署補助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在渡南橋設置人工溼地0.1公頃,處理地表排水50CMD,總磷去除率47.4﹪等,對於水質改善有初步的成效;95年將完成1公頃處理暴雨逕流的人工溼地。

在本次的研究計畫中,研究單位也進一步建議在牡丹水庫入庫溪流的河道中培養附著性藻類,如剛毛藻,以研究對於入庫溪流中對氮、磷營養源去除效果,及對水庫水體優養控制之可行性。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