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以濕度取代溫度-污泥處理技術的突破

:::
廢棄物管理
104-10-30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廢管處]

臺灣每年產生約240萬噸的污泥,雖然處理機構及再利用機構有足夠容量來處理,然因處理技術的問題,常被取締停業,造成市場不穩定,處理價格攀升,以前1公頓清理費約2、3千多元,現已漲到7、8千多元。目前處理技術主要是用旋窯高溫處理污泥的方法,不但消耗太多熱能,且無法完全妥善處理,環保署已大力推動用濕度(蒸發)的方法來脫水,以污泥含水率由80%降至60%,污泥重量可由1公噸,減少至0.5公噸,污泥減量率達50%,經由污泥源頭脫水減量,不但節省能源又降低處理過程中的空氣污染,一舉數得,對未來污泥處理市場的影響,將有突破性的變革。

污泥主要成分為水、有機質及無機物。污泥含水率約80%左右,目前市場主要技術的作法是將污泥送進旋窯、高溫(600℃至900℃)加熱,逼出水氣燃燒有機質,再將無機物燒結後成再生人工骨材資源,使用於級配粒料。然而要將污泥三大成分一起處理,在技術上有一定的難度、水蒸氣將能量帶走,無法充分利用,相當耗能。

以雲林斗六工業區污水處理廠為例,污水廠代操作廠商引進濕度(蒸發)污泥脫水設備,污泥量由去年8月的549公噸/月,降至今年8月的123公噸/月,減量比率達78%,大幅減少污泥處理費用,並減輕後端處理設施負擔,效果驚人。

就污泥處理問題,環保署魏國彥署長針對今年3月天下雜誌第568期「失控的高科技廢物」報導,已提出「點污成金」概念並刊登於天下雜誌,國內已有相關產業案例,以臺南環保科技園區回收精鍊貴稀有金屬之光洋應用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於今年初已引進日本污泥乾燥設備,每月產出污泥量由過去40公噸,乾燥脫水已減為20公噸,除了污泥減量達50%,乾燥後的污泥約95%送往德國合作廠商精鍊。另在高雄環保科技園區之世界資源亞太股份有限公司,以流體化床技術處理電鍍污泥、重金屬污泥,該公司流體化床處理程序停留時間約1至2分鐘,每小時處理4至5公噸污泥,經流體化床乾燥處理後產生金屬富集物輸出至國外。

環保署將持續與經濟部、科技部共同推動產源事業增設污泥乾燥設備,推動污泥脫水及源頭減量,同時輔導相關產業(紡織、漿紙等)有機性污泥,以廠內既有鍋爐處理污泥,另持續輔導污泥處理及再利用機構之設置,並提升技術。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