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105年空氣品質改善回顧與展望

:::
大氣空氣
105-12-29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保處]

105年接近尾聲,依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數據顯示,今(105)年至11月底止,全國手動測站的細懸浮微粒平均濃度為19.7μg/m3(微克/立方公尺),預估全年可達20μg/m3以下,與102年的24μg/m3、103年的23.5μg/m3及104年的22μg/m3相較,有更進一步的改善。另外,以自動監測數據分析,至105年12月25日止,全國空氣品質監測站PM2.5濃度超過24小時標準值的站日數比率為15.11%,相較於104年同期的16.69%,改善幅度達9%;而PM2.5濃度達紅色警戒以上站日數比率為3.21%,相較於104年同期的3.77%,改善幅度達15%。

106年起環保署將更積極推動各項管制工作,關於固定污染源管制,目前全國約有4,000個中小型鍋爐仍然使用重油為燃料,其中國內旅宿業、醫院及大學等3類場所有約1,000座鍋爐,未來2年內將補助改用天然氣或電能加熱設備,每案補助金額至多新臺幣50萬元;針對工業鍋爐則輔導於秋冬季節改用柴油並推動區域能資源整合;2年後將實施加嚴標準,強制使用乾淨燃料或增設防制設備。移動污染源管制方面,將汰舊一、二期大貨車1萬輛、三期柴油車加裝濾煙器1,000輛、500家企業雇用環保車隊及淘汰二行程機車30萬輛。還有隨著強勁東北季風易引發的河川揚塵,環保署也將提高防制經費,從4年3億8千萬元增加到5億元,鼓勵地方政府開發揚塵防制新工法,加強濁水溪、高屏溪、卑南溪、立霧溪等河川揚塵防制。環保署表示,將與地方政府密切合作,推動各項空氣污染防制工作,依照各地方污染源特性及數量,分別賦予污染減量責任,並透過訂定管制法規與106年度及107年度各增編20億補助經費方式,提供管制工具,預計106年削減氮氧化物10,000公噸以上、揮發性有機物3,000公噸以上,達成PM2.5紅色警戒較104年降低20%目標。

為達成改善空氣品質目標,環保署在李署長指示下加速推動的「清淨空氣行動計畫」及新提出的「防制煙塵掃除PM2.5」10大強化措施,已於本(105)年10月17日奉行政院核定,將從「政府應變、全民改變、防制揚塵及管制排煙」等4面向著手,推動強化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改變燃料(鍋爐重油改柴油、天然氣等)、改變風俗習慣(燒香、金紙、鞭炮)、防制河川揚塵、裸露地揚塵(含道路揚塵)、營建及堆置揚塵、管制餐飲油煙、大客貨車黑煙、農業廢棄物燃燒排煙及機車青白煙等各項工作。行政院林全院長並已同意要求各部會提出具體行動計畫,每3個月檢視執行進度。

我國細懸浮微粒濃度超過標準雖逐年改善,但空氣品質有顯著的季節性差異,中南部在氣象不利及地理位置雙重影響下,本地的污染加上上風處污染的傳輸,導致秋冬季節時空氣品質超過標準站日數比率高達50%左右,平均濃度達30~40μg/m3,相較夏季平均值為17μg/m3以下,污染嚴重許多。經過環保署分析,我國細懸浮微粒主要成分包括硫酸根、硝酸根、銨根、有機碳及元素碳等,這些成分的微粒粒徑多介於0.1~1微米(μm),除了造成細懸浮微粒濃度上升,也嚴重影響能見度。環保署也發現在細懸浮微粒高濃度時,硝酸根及有機碳濃度有顯著的增加,另外,當臭氧發生高濃度時,也常伴隨著細懸浮微粒超過標準。環保署表示,改善我國空氣品質,應同時重視細懸浮微粒及臭氧的改善,加強管制氮氧化物及揮發性有機物是當前重點工作。

空氣污染改善沒有捷徑,就是要腳踏實地推動一項項的管制工作,雖然面對氣候變遷對氣象變化影響的不確定因素,但環保署將與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相關管制工作,有信心達成空氣品質改善目標。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